产品展示PRODUCTS

欧洲豪门季前赛为何集体缺席内地?商业策略与球迷热情如何平衡?

2025-08-23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随着2025年夏季转会窗口的开启,欧洲足坛豪门纷纷开启季前巡回赛,但中国球迷却发现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:拜仁慕尼黑、皇家马德里、曼联等传统强队均未将内地列入热身赛行程,这一变化引发广泛讨论——为何曾经备受追捧的欧洲豪门季前赛,如今却与内地市场渐行渐远?

商业回报下滑:赞助商与票房的双重压力

过去十年,欧洲豪门的内地季前赛曾是“双赢”的代名词,球队通过高额出场费、商业赞助和门票收入赚得盆满钵满,而中国球迷也能近距离接触顶级球星,近年来这一模式逐渐遇冷。

据体育商业机构Sportcal分析,2023年后,内地市场对豪门季前赛的赞助热情明显降温,本土品牌更倾向于投资国内赛事或电竞领域;国际赞助商因全球经济波动缩减预算,以某英超豪门为例,其2024年亚洲行中,内地站赞助收入较2019年下降40%,而日本和韩国的赞助合约却逆势增长。

欧洲豪门季前赛为何集体缺席内地?商业策略与球迷热情如何平衡?

票房表现同样不容乐观,尽管球迷基础庞大,但高昂的票价(动辄数千元)与赛事密集度(部分球队7天内连踢3场)导致上座率逐年走低,2024年上海某场友谊赛甚至出现“黄牛票低于原价”的尴尬局面,反映出市场供需失衡。

政策与运营成本:隐形的门槛

除商业因素外,政策限制和运营成本上升也是豪门却步的重要原因。

严格的审批流程
国际足球赛事在内地举办需经过体育总局、公安部门等多层审批,且对场地、安保等要求极高,2024年,某西甲球队原计划在成都举办友谊赛,但因突发性的“大型活动管控”被迫取消,最终转战新加坡,此类不确定性让俱乐部更倾向于选择手续简便的东南亚或中东地区。

高昂的运营成本
内地一线城市的场地租金、安保费用及税务成本远超其他亚洲国家,以北京为例,单场友谊赛的安保预算可达300万元人民币,而曼谷同类赛事成本仅为一半,球队还需承担球星商业活动的额外时间成本(如品牌站台、球迷见面会),进一步压缩了实际收益。

球迷文化差异:短期热度难续长期忠诚

欧洲豪门最初登陆内地,看中的是庞大的潜在球迷群体,多年运营后,俱乐部发现中国市场的“粉丝经济”与欧洲存在本质差异。

球星依赖症
内地球迷更关注个体球星而非球队文化,C罗随尤文图斯访华时门票秒罄,但其离队后,同一俱乐部的比赛热度骤降,相比之下,日本球迷对俱乐部历史的认同度更高,即使无顶级球星,J联赛球队与欧洲豪门的友谊赛仍能吸引满座。

欧洲豪门季前赛为何集体缺席内地?商业策略与球迷热情如何平衡?

赛事同质化竞争
近年来,内地商业足球赛泛滥,从“传奇明星赛”到“电竞足球跨界表演”,分散了球迷注意力,某体育营销人士坦言:“观众对‘走过场式’的友谊赛已审美疲劳,除非是欧冠决赛级别的对抗,否则很难激发热情。”

替代市场的崛起:东南亚与中东的“钞能力”

当内地市场吸引力下降时,欧洲豪门迅速转向其他地区:

  • 东南亚:越南、印尼等国家足球热情高涨,且政府为提升国际形象主动补贴赛事,2025年,曼联在雅加达的友谊赛获当地旅游局全额赞助。
  • 中东:沙特、卡塔尔通过主权基金直接参与俱乐部运营(如纽卡斯尔联、巴黎圣日耳曼),使得季前赛“内部消化”成为趋势。

未来展望:重启钥匙在谁手中?

尽管当前形势严峻,但内地市场并非全无机会,若要重新吸引豪门,需多方协作:

  • 优化商业模型:降低票价、增加青少年互动环节,培养长期球迷黏性。
  • 政策灵活性:借鉴东京、迪拜等城市的“体育赛事绿色通道”机制,简化审批流程。
  • 科技赋能体验:通过VR观赛、球星全息互动等创新形式弥补无法亲临的遗憾。

欧洲豪门季前赛的“退潮”,既是商业规律的体现,也为中国足球市场提供了转型契机,只有当球迷文化、商业逻辑与政策环境形成合力,绿茵场上的顶级对决才能真正回归。

搜索